2022年12月9日 星期五

處理低潮和負面情緒三部曲 - 覺察,分析,轉化


情緒是老實的,面對困難和挫折,預設狀態時不煩腦,不焦慮,不抱怨是很難的。同樣的人面對變化,也通常會經過七個階段,不過我認識越厲害的人能讓自己快速的脫離這個狀態,甚至快的感覺不到有這種狀態。

所以重點是你想讓自己處於這個狀態多久,有沒有辦法快速的轉化這種情緒,在 Inner Mastery, Outer Impact: How Your Five Core Energies Hold the Key to Success 這本書有提到三個步驟

1. 平靜下來。把跟此事無關的情緒和想法全部去除,放棄任何執著,心平氣和來地想這件事。

2. 加深對數據集的熟悉。盡可能接觸相關的信息和知識,想清楚其中的邏輯,然後透過書寫記錄下來幫助釐清,讓大腦充分訓練。

3. 等待直覺。這期間可以去做點別的,比如散步、冥想、洗澡和睡覺,等待大腦整理後把直覺提取出來。也許你睡一覺醒來,想法就有了。

首先要覺察到自己的負面原力已經溢出,承認自己屬於這個狀態,讓後進入分析與轉化模式,覺察自己焦慮的點在哪裏?透過 QBQ 找出可能的 root cause ,最後再轉化成可行的 action item. (最後一段最吃經驗和方法論)

2022年10月16日 星期日

看書學習理論其實就是培養一種覺察能力



前陣子碎碎念說自己看書看太慢,尤其是遇到有些書,吸入感特別強,不自覺就會把在職場遇到的場景帶入... 這兩天又被一本書吸進去,英文書名是 The Art of Action (中文書名很狗血:這種不服從的人,必成將才)。之所以會看這本書是因為剛好看到 FB 4 年前回顧,那時候在討論個人與 Business value 要怎麼掛勾,然後 Yves Lin  提到 Align(校準)的概念,然後說很多概念是來自於這本書。 



2022年8月17日 星期三

關於 QT License 看 Open source 界無法避免的議題

 

關於 Open Source License 的議題在台灣的公司比較少去討論,但是對於國際大廠來說這是永遠無法避免的問題,在一切都要合規得前提下,再做任何技術選擇時,必然要把 License & cost 考量進去。

2022年5月29日 星期日

影響力時刻(Moments of Impact)透過策略對話解決調適性問題

 

Source: Chris Ertel、Lisa Kay Solomon《影響力時刻

看了卡片盒筆記 後,再看其他書籍就會更留意其他書寫書的手法和引用的其他書籍和文獻的技巧。最近在看管理書籍,覺得大概可以分為兩類:

1. 大部頭經典著作

這種通常是學者型的大師,經過多年研究設法產生新的理論和「名詞」,如:快思慢想的系統一/系統二,如第五項修練系統思考..等。

2. 整理學說的實戰手冊

這種通常都是管顧公司出身的作者,在書中會大量引用經典大師書籍的研究成果和經典名言,再搭配自己融會貫通後產生一種實踐的方法,這種書通常會有很多操作說明和範例。


而這本影響力時刻 (moment of Impact) 就是第二種類型,作者嘗試要教(銷售)讀者如何在 VUCA 的商業環境下,解決最棘手的調適性問題,而要解決這類問題必須搭配『策略性對話』,從這邊就可以猜到書中的內容會大量引用調適性領導的實踐與藝術以及好策略壞策略 ... 等的內容。

談到提出策略和解決問題前,讓我們再複習一次好策略三要件:

1. 診斷(diagnosis):界定挑戰的本質,找出問題關鍵,簡化過度複雜的現實狀況 

2. 指導方針(guiding policy):處理挑戰的指南 

3. 協調一致的行動(coherent actions):能執行指導方針的步驟,並且環環相扣

2022年5月22日 星期日

你是一個 VUCA Master 嘛? VUCA Masters: Developing Leadership Agility Fitness for the New World of Work

 


前幾天參加了 Bay Area Business Agility Meetup 舉辦的一場分享 

The “VUCA Masters – Developing Leadership Agility Fitness for the New World of Work” event with Dr. Nick Horney

主要分享的內容在於面對 VUCA 的世界,所有的工作方式都在改變,而 Dr. Nick Horney 認為領導力就像肌肉一樣是可以透過鍛鍊習得的。其中覺得有幾張投影片的內容蠻有趣的,特別分享出來。


2022年5月3日 星期二

Joe Justice 專訪 Episode 11 究竟什麼是真的敏捷?對會議的新定義

 



本篇重點:


接續上一篇 - Episode 10 究竟什麼是真的敏捷?本篇繼續探討 Agile at Scale 的議題,首先 Joe 又暫時發明了一個新的名詞『團體敏捷』(Group Agile),透過一個巨大的看板,把所有小型看板聚集在更容易觀看?

另外本篇的另一個重點就在對於會議的定義,傳統的公司會議可能是為了交換訊息,為了取得共識,甚至為了得到批准,以這種定義來看,Tesla 幾乎沒有會議,但是取而代之的是有大量的 Mob& Lean Coffee,也就是一群人在一起協做和共創,重點是在這個會議上能得到有效產出,並沒有人只是盯著電腦不做事或是等著別人給結論。

套句 Joe 說的:

我認為,Mob 是對現今社會來說最有生產力的會議,或是以精益咖啡的形式舉辦。而這一直在發生。事實上,這就是你的正常工作。事實上,除了這個,幾乎沒有其他事情。因此,如果這被稱為會議,那麽 Tesla 都是這樣的會議。但是,如果會議是在別人說話時看著你的筆記本電腦,我從未見過。一次也沒有。

最後總結,要達到 Tesla 這樣瘋狂的敏捷,大概也得要有像 Elon 這樣瘋狂的工作狂老闆才有可能~XD

2022年5月2日 星期一

Joe Justice 專訪 Episode 10 究竟什麼是真的敏捷?

 



本篇重點:

當許多人談到敏捷,第一個可能會想到 Scrum & Kanban,當談到大公司實行敏捷,可能會想到 Scrum at Scale, LeSS, SAFe...等,但是 Joe 繼續以計畫和發佈的時間長度這個角度來探討為什麼傳統的敏捷方法可能不夠用,所以 Tesla 才會自己繼續演進出更快速的方法。

Joe 認為實行敏捷的方法可以變,但是某些基礎能力和心態卻是不會改變,如硬底子的技術 XP/XM,結合群眾的智慧:Mob,開放空間技術...等。

另外在這邊也探討了傳統敏捷都倡導穩定的團隊,但是為什麼 Tesla卻是隨時在重組團隊,因為他們為了要解決問題,鼓勵成年人心態的雙腳法則 - 隨時移動到最需要自己和自己最能貢獻價值的地方。

最後也提到許多傳統敏捷覺得重要的會議和事件為什麼到頭來反而會傷害或拖慢敏捷?Tesla 透過什麼方法來搭配改善?如大量收集資量分析,並且透過 AI 的快速 feedback,破除一般思維的第一性原理...等。

最後 Joe 也舉了一個 Tesla 面對晶片短缺如何做出快速反應的例子,這才是所謂的『敏捷』,因應變化做出改變。

警語:Tesla 的敏捷不是大家都能輕易嘗試的,沒有對應的基礎和思維輔助,貿然抓幾個點來學習是危險的。

2022年4月24日 星期日

Stretch 讓少變成巧 - 如何破除資源追逐者的心態




最近看了很多騙子以及追求快速商業擴張的影片(比如說初創玩家 WeWork 的故事, 新創大騙局Bad bood的故事)特別有感觸,現在最流行的商業模式就是矽谷的閃電式擴張模式 - 盡可能的募更多錢,用上好的福利吸引人才,並且用最短的時間快速成長和搶占市場。曾幾何時腳踏實地的商業模式 - 公司真的有獲利,用賺的錢來再投資,已經被人所唾棄和遺忘。

在許多企業和經理人也都有同樣的想法:擁有更多資源 = 獲得更好的成果,大家都陷入大與成長得迷思,慣性的認為我要更多人,更多經費與預算,我就能......,而不會思考我該如何善加利用資源,把手上僅有的牌打好得到最佳成果。

不能否認,我也很常跳入過這樣的思維模式,而這本書透過大量的研究和舉證解釋為什麼有這種現象,以及該怎麼破解,所以覺得這本書很有幫助。

書中人們通常處於這兩種思維模式之間:

  • 追逐資源者思維
  • 延展資源者思維

而當人們想完成一件事時,也通常有兩種不同作法與思維,這就是心理學所說的調節模式( regulatory model),調節模式的信念和心理狀態,會控制我們如何看待及利用資源來達成目標。

  • 策劃式(engineering) :需要先找到特定的工具和方法(資源追逐者的偏愛)
  • 隨創式(bricolage):善用手邊資源,不斷實驗和測試以突破現有資源限制(延展資源者的偏愛)

如果以「策劃」的調節模式運作,我們會強烈的動力,去全面評估資源可能的用途,我們會針對不同的選擇盡可能尋求更多的資訊, 希望找出最好的選項。

而先跳進來再說,就是「隨創」模式,我們會做任何事情來脫離現況並向目標邁進,即使有更好的方法還沒想到。

書中就提到透過即興演出的『yes , and..』接龍模式,讓大家在一定的框架內練習,迫使大家必須仔細聆聽其他人的話,借此訓練行動力和創造力。

2022年2月21日 星期一

Joe Justice 專訪 Episode 7 開發篇(一)




本篇重點:

  • 要做到 3 Hour 一個 Sprint,需要搭配許多硬功夫:
    • 透過機器輔助大量試錯(要有嚴格的 Auto Test)
    • Growth mindset & Cross function 的小 Team,不會就學
    • 詳盡的 DOR & DOD,每個 Sprint 完都要產出交接文件,給下一班的人使用
    • 透過 AI & ML  輔助學習,做決策,甚至給員工 Feedback 

Mun-Wai Chung:我對於我們將要討論的議題感到興奮,關於產品的生產,產品的開發。你之前提到敏捷衝刺(Sprint)的定義是你在每個衝刺後都要產品都要能發行,對嗎?我知道有些公司會作弊,所以我的問題是,你能不能舉出一些例子,說明在三小時的沖刺過程中實際能交付的東西的類型?

Joe Justice:還有很多題目我希望可以多說一點,不過有些先之前已經分享了,所以我想盡量把能想到的都想分享一下。

其中一個是更快的充電系統。電池組的充電效率(每小時千瓦數或千瓦時),是電動汽車制造商行銷的重點和指標。保時捷宣布他們可以進入350千瓦,但後來做了一次召回,改變限制。現在他們不確定電池組的壽命,這還有待確定。但我想說的是,這真的很重要嗎?人們追求的是越的高數字嗎?因此,你也不需要 Elon 說:『讓我們增加千瓦時的數量,一小時內可以充電完畢,並且電池組壽命至少 10年以上。』 因此,任何人都知道, 只要有想法,就應該立即去執行。

2022年2月20日 星期日

Joe Justice 專訪 - Agile @ Tesla 計畫管理篇




這集的內容真的還蠻難翻譯的,有些東西也不太好理解,不過總結大概幾個重點:

  • 大量使用 AI & ML 來輔助公司做決策
  • 特斯拉以符合 B Corp 的認證方式在治理公司
  • 透過 AI & ML 快速回饋才能達到敏捷的自組織,甚至許多管理階層的工作都可以委託給 AI

還真的蠻難想像的?


2022年2月19日 星期六

什麼是 LEZ (Low Emission Zone) 低碳排區? 跟導航又有什麼關係?

source: wiki


進到新的產業,每天都有一狗票的 Domain Knowledge 需要補。

LEZ ( Low Emission Zone)??低碳排區域,這跟導航有什麼關系?

歐洲是最先開始有低碳排區這個概念,只要在這個區域行駛的交通工具都必須符合一定的標準,如果不符合就會得繳交很多的費用 (碳排稅),政府藉此改善空氣品質,而課重稅也能迫使消費者優先選購低碳排的電動車,推而求其次如果沒錢換車,那至少行駛時可以避開這個區域,這就是政策性引導消費和科技的發展。

倫敦交通局的數據顯示,ULEZ政策首次實施後的2019年10月,市中心的高污染車輛就減少了13.5萬輛,符合嚴格排放規範的車輛則從2017年的39%上升至2020年的80%,路邊氮氧化物污染值更下降了44%。由於效益十分顯著,促使倫敦政府決定擴大範圍,進一步為都市內的乾淨空氣而努力。除此之外,其他英國城市也正在觀望,未來可能會跟進。

至於ULEZ所收取的這些費用,倫敦交通局打算將其用於改善既有的交通網絡,例如:規劃更方便的腳踏車道與公車道,更新現有的地鐵等,這將進一步改善倫敦的空氣品質,將其打造成一個乾淨舒服的大都會。

2022年2月14日 星期一

2022年2月3日 星期四

抱歉,我搞砸了你的公司 - 各種迷信數字管理,而忽略人才是最重要的


很多時候把一些老書拿出來看,會有不同的感觸,也會能適時的協助自己的現況做出反思,有時候數字化管理過頭了都忘記設些數字究竟是想要解決什麼問題。

以自己過去的經驗歸納公司生命週期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1. Startup 求的是活下來,找尋MVP & PMF,任何制度都用最輕量級就好

2. A,B,C round 成長中企業,目標放在上市,公司正在快速成長人員也與日俱增,找尋的是如何 scale 的管理方法論,並且期待建立完整制度和合規。

3. 已經上市和處於高原期的公司則是要開始反思制度是否造成僵化阻礙創新?以及下機階段的轉型

我覺得這本書比較適合第三種公司,幫助所謂的有錢的跨國企業反思,請了顧問公司,派主管去學習一堆管理方法,但是到頭來真的能幫到公司嗎?(不過相對的,有能力和意願送主管去學習管技巧,這對第一二種類類型公司得員工來說是非常奢侈的願望)

2022年1月3日 星期一

NFT 社群操作手法觀察


之前曾經想要幫我家李董的萌貓 NFT 上架販售,花了很多時間研究最後終於在 opensea 上架,但是始終乏人問津,於是上網開始研究該如何宣傳?該如何定價?於是花了些時間到處參與 NFT 的各種空投活動,一方面也是想要試試手氣一夜爆富,一方面也是想要了解目前這些項目的宣傳手法。於是在去年底終於參加了第一次的 bad bot faces NFT 公開販售的完整週期,也大概了解整個整個社群的運作原理,說實在的不管對買賣雙方門檻都不低,雙方都得花錢也花時間。

買方首先的進入門檻就是要有時間參與各種活動,還要有足夠的人脈幫忙宣傳才能取得更多門票,最後最讓人傷心的就是要有錢參與,根據項目方的規模從 30 USD~ 1500 USD 不等。

賣方也不是只要畫圖就好,通常需要透過一個團隊來通力合作,最少會需要三種人,當然你也可以三位一體啦,但是會累死....
  • 藝術家(雖然也是有不少用產生器產生,沒誠意的作品....)
  • 技術人員(負責搞定各種上架和社群經營所需要的各種技術)
  • 社群行銷(負責宣傳炒熱氣氛,舉辦各種活動)

認知紅利 - 給自己一個進入學習加密貨幣的機會


你期待提早退休嗎?謎之音:太難了!

你希望買房子嗎?謎之音:怎麼可能!

你要的不多年終多兩個月就好!?

但是腦袋想不出任何方法,最後的結論就是買樂透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