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2日 星期六

透過 Simulation Game 學習 MOIJ model - 如何成為一個問題解決型領導者



第一次知道到 MOI 這個詞,是從『(技術型)領導者該想什麼』這本書看到的,那時候對於 MOI 領導模型的理解是,要讓改變發生,人們身處的環境必須包含三個要素: 

M(Motivation)動機 
O(Organization)組織 
I(Ideas or Innovation) 點子或創新 

相對的,領導也有可能意味防止改變發生:

M(Kill the motivation) 消除動機 
O(foster chaos)助長混亂 
I(suppress the flow of ideas)壓抑點子的流通 

二次再聽到這個詞,就是在 PSL Workshop(Problem Solving Leadership),MOI 模型變成了 MOJI 而且有了新的解釋:

M(Motivation)動機 
O(Organization)組織 
I (Information) 資訊
J (Jiggling) 搖動/雜耍

我們都知道,培養領導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是一個複雜的議題,至今已有大量書籍和論文深入研究。然而,理解這些概念並不代表能將它們完全理解或實際應用。為了解決這些挑戰,Esther Derby 和 Don Gray 將MOI 領導模型升級為 MOIJ,並且針對此模型設計了一個獨特的工作坊。這個工作坊以團隊建立活動(Team Building)的方式傳遞此模型的細節。

雖然我曾經參與過 MOIJ 工作坊,並從中學習到很多,但是當我要自己主辦類似的工作坊時,我才發現事情比想像中的困難。實際執行起來,我深深體驗到挑戰的艱辛,也從中獲得了許多學習與成長。(在此感謝我的同事們願意成為我的白老鼠)

2023年7月17日 星期一

改變人性弱點的默認模式,讓自己發揮影響力


之前看『影響力』時,裡面有提到這本經典書籍『人性的弱點』,於是就去圖書館借來看看,說實在光看中文書名「人性的弱點」可能讓人感到有點矛盾,想說中文書名幹嘛亂翻譯以為是在談論人性弱點,其實人家原文書名是 HOW TO WIN FRIENDS&INFLUENCE PEOPLE,所以主軸都是在闡述如何培養人際關係的優點和正面面向,畢竟作者 - 戴爾 卡耐基( Dale Carnegie)的目標是幫助讀者改善他們的人際互動能力,建立良好的關係,並實現個人和職業上的成功。所以正確的書名如何克服人性的弱點,讓我們學會贏得友誼和影響力。 

以農場文來說,可以把標題改成: 學校沒有教的十大軟性技能 職場必備的十大技能 (誤 

2023年6月14日 星期三

對於該學習什麼感到迷惘嘛?如何利用四象限分析法讓你快速聚焦產生目標



在這個資訊爆炸和忙碌得年代,你是否覺得不知道該從何學起,只想要躺平? 我想這篇文章可以幫助你減緩資訊焦慮和重新回到學習的軌道上 - A 2×2 Matrix to Help You Prioritize the Skills to Learn Right Now

這篇文章認為現代工作者對於學習的時間非常有限,然而持續學習對於保持競爭力來說卻相當重要。但在眾多的學習資源中,如何挑選出最有價值和相關的學習內容是一個困難的挑戰。 

文章建議使用時間效益分析(time-utility analysis)來決定應該學習的技能。
"時間"是指學習的時間,也就是你為了達到熟練度所需要的機會成本。
"效益"是指你可能會使用到該技能的程度,尤其是對於工作上的需要。

2023年5月24日 星期三

就算是工程師也要學會看的懂局,如何幫組織,幫老闆,幫自己解決問題

 



最近對於組織內的談判有了新的觀察和體悟,我發現在同一間公司中,不同部門或產品線的團隊間,要能夠更有效地推動事情向前發展,產生雙贏,甚至多贏的局面,必須具備展開多維度協議空間的能力,也就是 Mutilple dimension ZOPA(Zone of Possible Agreement)。

2023年5月18日 星期四

你有多少行動力?從跨越鴻溝的角度來看

source: 
 

昨天 Agenla 的直播讓我反思『行動力』這個概念,這使我想起了「跨越鴻溝」的理論。雖然說這個理論主要是用來分析創新產品從早期接受者到大眾市場的轉變過程,但我覺得正好可以用來說明人的行動力這件事。

首先,我們有「早期行動者」,這些人在遇到問題時能迅速採取行動,他們擁有強烈的目標感並且不懼困難,樂於嘗試新的方法或策略來解決問題。他們往往是領導者、創新者或是影響者,能引領他人朝著一個新的方向前進。

然後,我們有「早期多數」,這些人看見早期行動者的成功後,會被激勵並開始自己採取行動。他們可能需要一點時間來思考、計劃,但最終他們仍然會踏出那一步。他們可能並非領導者,但他們的行動力也同樣重要,因為他們是建立新的社會規範或文化的基石。

接著是「後期多數」,這些人在看到大多數人已經接受並採取行動後,才會開始自己的行動。他們可能對變革持保守態度,需要更多的時間來適應新的情況。他們的行動力可能不如早期行動者強烈,但他們的行動是促成整體社會變革的關鍵。

最後,我們有「滯後者」,他們可能對變革感到恐懼或抵抗,需要大量的證據和鼓勵才能採取行動。他們的行動力可能較為遲緩,但當他們最終接受並採取行動時,我們可以說變革已經在整個社會中廣泛地實現了。

人的行動力真的有著豐富的多樣性,每個階段的行動力都有其獨特的價值和意義。

2023年5月14日 星期日

由自由的窄廊看敏捷的窄廊

 


過去讀書速度很慢,因為我記憶力不好又容易發散,所以每次看書時,思緒就會聯想到其他書或是現實狀況的場景,甚至去 google 驗證,然後想辦法記下來,不然很快就會會忘記。 

通常定義讀完一本書的條件: 

1. 看完後分別紀錄筆記和摘要心得 

2. 進階版則是學 #萬維鋼 讀另一本書的時候,去引用另一本書的心得融合出我的觀點 

後來看了 #卡片和筆記法 ,驗證了這個系統是可行的,只是要做得好,非常耗時費力,因為得花很多時間紀錄和整理,尤其是要把字打出來寫的通順。 

現在透過 ChatGPT browsing 的功能,可以大大降低這個時間,看書聯想到什麼就隨手記下來,然後把這一些心得和聯想請 CahtGPT 整理出來,並且要求他要去找相關佐證的資料,產生一篇心得,最後再自己把它修飾成自己的口氣和想法。 

不禁讓我偷偷懷疑,得到日更作者是不是已經開始用這些工具

2023年1月23日 星期一

2022 年讀書記錄回顧



再不記錄點什麼東西這個 Blog 會不會就廢了!?  2022 年開始嘗試使用 Obsidian 搭配卡片和筆記法做筆記,漸漸有抓到連結的妙用,也開始把以前在 Facebook 上的讀書記錄收納回我的筆記本,看過的書大概 25~35,有做筆記的大概 20 本,不過最後有寫到 blog 的就更少了,blog 產出也是新低...

不過要透過筆記產生一篇文章,或是統整出新的想法,最終還得勤勞的掃描過去寫的筆記,並且產生新的關連,透過不斷的精鍊整理成為一篇文章。所以只要一偷懶,就會堆積了許多半成品的想法和心得,遲遲無法統整和完整的知識?

那回顧一下 Obsidian 的紀錄,我看了那些書又產生了哪些筆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