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5日 星期日

談判系列叢書懶人包(2) - 不妥協的談判 Negotiating the Nonnegotiable







第一次聽到這本書是在 Alex 老師的 blog - 部落衝突,全面開戰?! 從《不妥協的談判》》(Negotiating The Nonnegotiable)看如何面對非理性談判,那時就對這本書覺得很有興趣,可惜的是這本書沒有繁體中文版,只有英文和簡體版,不過網路上的資源還蠻多的,所以真的有興趣也可以從演講開始聽起。






作者在微軟學院的演講 



另外這篇 Negotiating the Nonnegotiable’ at Work and at Home 是作者在 Knowledge@Wharton show on Wharton Business Radio on SiriusXM channel 111
被採訪的逐字搞,也蠻值得一聽。


為什麼我們會陷入衝突無法自拔?整本書的重點就在『身份』,身份附加在我們身上的魔力可能遠超過我們想像,作者透過許多例子和實驗幫助我們思考,平常都怎麼踩到這些身份的地雷,而這些地雷又怎麼成為我們的枷鎖。

身份帶給我們的枷鎖


我們每個人都有很多身份和角色,如社交、職場、政治、家庭...等身份,它可能代表某一個面向的你,但卻又不代表你。

 source: twitter WFH 你所不認識在職場的另一半


部落實驗


書中舉的最有趣的例子就是拯救世界的實驗,首先把受試者分到六個部落,每個部落對於某個議題(比如說廢除死刑,地球暖化...之類)都有各自的預設立場,請各組針對這些議題進行探討,最後作者設計了一個誇張的故事橋段,要各組討論產生共識,決定推派某一組的論點代表在場所有人,否則地球就會會滅!

“I am an intergalactic alien. I have come to destroy Earth. I will give you one opportunity to save this world from destruction. You must choose one of these six tribes to be the tribe of everybody. You cannot change anything about your own tribe, and if you cannot come to agreement by three rounds of negotiation, the world will be destroyed. Ha! Ha! Ha!” And out floats the alien
I did everything in my power to try and make the world explode, but at the end of the day, you had a choice. You could have saved the world.”

誇張的故事,虛擬的身份,但是參與者都陷入自己的角色無法自拔,最終地球毀滅了~

這就是所謂的『部落效應』(tribes effect)


深入 DNA 的 『部落效應』


書中從生物演化的觀點來解釋為什麼會有部落效應,過去我們的祖先為了保護本族人免受外部威脅所產生的機制,但是遺留到現代卻成為一種『鬥爭的本能』,接著我們就會緊緊守住自己得心裡防線,進入自我保護狀態,恐懼感將讓我們對於短期私利與安全凌駕於長期合作上。


 部落效應的負面效應有:
  • 對抗 (並且放大彼此的差異性)
  • 自以為是 (大家都會找道德至高點來指責別人)
  • 封閉 (部落效應讓我們被綁死在自己的角色,讓了我們還有其他角色)

 部落效應的五大誘惑


作者列出最容易引誘我們陷入部落效應的五種誘惑,更恐怖的是這五種誘惑可能會同時出現。

1. 眩暈:種扭曲的意識狀態,吞噬你的能量 。

2. 強迫性重複:一種跟自己過不去的行為模式,你總有一種逼著自己重複做某種自爆行為的感覺。

3. 禁忌:阻礙合作關係的社會禁忌

4. 瀆神辱聖:對你身份最重要的支柱進行攻擊

5. 身份政治:操重你的身份,為他人的政治利益服務


舉個最常見的『眩暈』效應,是屬於最原始的部落效應之一,我們都有過類似 的經驗,在會議中與人爭吵,雖然已經過了半個小時,但是感覺才五分鐘?它就像一個陷阱,當被困住時,我們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其中,並且無視旁人的感受。

有趣的是這五大誘惑是一種疊加狀態,隨著多重身份與角色的參與,更讓部落效應更為明顯,最常見的就是台灣的政治狀況,一旦談到藍綠之爭(身份政治),談到同婚話題(禁忌),族群認同(瀆神辱聖),這種種的身份疊加上去,這種衝突可想而知是很難解決的。


如何擺脫衝突的困擾

當能辨認出這些衝突,才有化解的可能性,作者列出了擺脫衝突的方法:

  • 即時停止眩暈
  • 對強迫性重複說不
  • 正視禁忌
  • 尊重神聖不要褻瀆
  • 運用身份政治達成一致

並且進一步教導,如何建構和諧的關係

  • 揭示身份的神話
  • 平息內心的痛苦
  • 建立跨界交往
  • 重構人際關係

其實這些重點都條列在目錄上了,每一條看了都會想讓人深入進去瞭解。

瞭解我們內心的聲音


不過我覺得這這本書最後面的幾章告訴我們,許多衝突都是不必要的,是否要與人和解則是端看我們的內心(通常過不去的都是自己心裡的檻),我們內心的聲音會引導我們建立關係還是破壞關係?

面對衝突,我們內心想要的是被『接受』還是『改變』對方?


要知道人都是抗拒改變的,所以要解決這種高度情緒化的衝突,接受和改變都勢必不可少的,關鍵是知道要接受什麼?要改變什麼?也許這邊就可以運用 Alex 課堂中提到的『交換優於接受』,用交換來取代改變,我可以接受這樣的狀況和現實,但是同時可不可以跟對方交換一些改變?


面對衝突,我們內心想要的是『救贖』還是要『復仇』?


復仇有好有壞,它可能可以帶來正義、獲得權力、提供精神宣洩,另一面他會也很容易讓正義漸行漸遠、權力感也可能轉眼及逝、精神宣洩也只是讓你爽一時,階下來可能痛苦一輩子。


所以我們更應該瞭解我們應該追求的是救贖,作者也提供幾種具體方法:
  • 鼓足勇氣進行自省
  • 對別人的苦難報以同情 (雖然不贊同對方,但是對方也只是人,人就會犯錯..)
  • 喚起道德決心,改善關係



面對這些衝突,作者列出了個人應用工作表,讓我們用來自我檢視:

  • 接受還是改變?
    • 在哪方面你感到不被另一方接受?
    • 你發現哪些因素令你難以接受對方?
    • 你能怎樣作來幫助對方更好的理解你的立場與觀點?
  • 救贖還是復仇?
    • 你是否曾經感到有一種尋求復仇的衝動?什麼時候?
    • 你是否認為另一方也有這種尋求復仇的衝動?為什麼?
    • 你能怎樣做來表示對另一方遭遇的同情?
  • 自主權還是親和力? 
    • 你是否感覺這段關係讓你快要窒息?
    • 另一方是否也有這樣的窒息感?
    • 你如何創造一個『喘息空間』?以便你們的關係的以維持下去?

讀後行動


其實同樣的概念,我在之前『組織變革的張力與拉力』那篇文章中也有提到:

而衝突階段通常有三種 #薩提爾 提到的對應姿態:

1. 指責 (超理智型或情緒型)
2. 討好 (自責和內疚)
3. 迴避 (冷漠與分離)

如果一開始的共同目標只有利益,隨著時間演進衝突越來越多,卻期待可以說服或改變對方,那個能量是會很快耗盡的,然後就越來越不會想浪費時間『說服』對方...

但建立關系最重要的是你能不能真正容納對方。建立組織,其實就是考驗你的人際容納度,-而這應該這就是 #薩提爾 所提到的『一致性』姿態,我們依舊要面對衝突,但是要如何整合和協同創造出各自的利益。



當我們能先處理好內心的『野獸』( 我覺得本書中所謂的 Nonnegotiable),接下來對外的談判才有可能順利....






沒有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