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2日 星期日

在Scrum 團隊如何建立個人績效評估系統



也許想要在Scrum 團隊建立個人績效評估系統,這本身就是一個錯誤的命題,因為Scrum是以team為單位,看的是整體的產出,不過在一般企業又會需要對個人做績效考核(不管是為了升遷、加給、甚至解雇都得要有個依據)。而待過大公司的人可能都填過類似MBO,或是360評量的系統,但是總覺得形式大於實質意義,只是要給HR收集數據,但是對於公司營運和團隊成長真得有幫助嗎?作法跟Scrum的精神也格格不入......

所以我上網找了許多文章,看到這篇深得我心,這是ebay團隊的2012年的篇 blog - Now You See It: A Peer Feedback System for Scrum Teams



以下是我節錄的重點:
關於管理人員的迷失
But how about the individual’s performance within the team? I’m not supposed to micro-manage each person, but it seems the Scrum team becomes a ‘black hole’ to me, and I lose sight of each team member’s performance behind the ‘event horizon’.”

對於一個成功的公司和團隊歸納出一個framework ,主要分為四個部分:  
  • product success (which is shared by team members)
  • peer feedback (which distinguishes among team members)
  • self-development
  • management tasks.  
而這幾個部分裡面 team 之間的peer feedback 就變成對於個人績效評估的重要指標!在這邊他們做出了八個問題,其中1~6題都是對團隊所有成員匿名評分(包含自評),而每個問題又可以根據團隊的需求加以解釋:

  • Q1:  Communication — This is the foundation of human interaction and teamwork.
  • Q2:  Quality — One’s defect has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 other team members, and ultimately on the overall quality and productivity of the team.
  • Q3:  Collaboration — We value building consensus and seeking win-win outcomes over just getting one’s own work done (i. e., “self-suboptimizing”:  focusing on one’s own tasks rather than considering the team as a whole).
  • Q4:  Continuous Improvement — By improving oneself and helping others to improve, the capabilities of the overall team increase.
  • Q5:  Role Sharing — The willingness and ability to share responsibilities bi-directionally outside of one’s functional silo makes the team more robust.
  • Q6:  Energizing — An individual can positively influence the team, especially in tough times, instead of finger-pointing and dragging down team morale.
------------------------------------
  • Q7:  Overall Satisfaction — “If you had a choice, would you continue working with this team member?”
  • Q8:  Other Comments

第七題和第八題就是bonus 題,此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

no question about how much a team member contributes to the team!
因為他們主張,假使一個Jr. RD可能產能比不上一個Sr. RD但是他的加入和貢獻可能跟膠水一樣可以幫助團對成長和運作更順暢,同樣的如果以個Sr. RD在怎麼厲害,但是讓團隊受傷或是產能降低都不是好現象。


如果只是單純的評分那效益可能還不夠大,這個系統最令我驚艷的就是長期追蹤的效果,我取出一張他們blog長期追蹤的圖表,可以看出每個人的狀況表現,甚至跟整個team表現的趨勢追蹤:




這樣就結束了嗎?不~他們一開始是先用surveyMonkey去收集資料,後來進一步寫了內部系統,然後我再留言串下面看到有人留言真得有公司因此開發了這樣的系統!下面是他們的介紹影片,看了真讓人心動



如果看不到影片請到:http://blog.team-sense.co.uk/p/tutorials.html

結論:

有工具和系統當然是令人著迷心動(我是工具控),但是重點還是方法,以及思考過這幾個問題:
  • 這個方法對團隊是否真得能產生幫助?
  • 我們想要達成的目標是什麼?
  • 想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2017年1月13日 星期五

重讀目標體會TOC 與 Scrum 的關係




最近社群開了一個新坑 - 遛書幫,讓自己不得不把握時間看書和有所產出啊~~XD

仔細想想好像很久沒有好好把一本書讀完了,雖然買了很多書,但是每本書都東看一點西看一點,去年有用心看完的大概只有鳳凰計畫,還寫了篇心得 - 書摘- 鳳凰計畫(The phoenix Project ),裡面大量的用到高德拉特四書(仍然不足夠+目標+絕不是靠運氣+關鍵鏈)的觀念,加上之前常看到William Yeh 把TOC 和Scrum 拿出來一起討論,那時候感覺還沒那麼強烈,想想應該再回去重頭讀一遍,看完後突然有種通了的感覺。


Scrum 的Sprint 其實跟TOC的核心精神和方法很吻合,所謂的聚焦五步驟:
1. 找出系統的制約因素
2. 決定如何利用系統的制約因素
3. 根據上述的決定,調整其他的一切
4. 把系統的制約因素鬆綁
5. 加入四打破了原有的制約因素,回到步驟一


這不正是Sprint 的iteration 持續改善,而我認為Sprint 中最重要,也最難做的就是 Retrospective meeting,這邊就可以搭配TOC的工具做有效的討論問題,和找出下一個iteration 的改善action item,這也是我們這陣子持續在做和實驗的部分。

每次Retrospective讓團隊不停的問自己:
  1. 應該改變哪些事情?  
  2. 要朝什麼方向改變?
  3. 要如何改變? 



 瞭解了心法,接下來應該靠 TOC限制理論這本書找些技法了~

2017年1月7日 星期六

2017年跟著敏捷社群大師一起讀書



要說2016年有什麼特別值的關注的,我想就是敏捷社群進入了大推坑時代,就讓小弟鍵盤分析一下:

故事從David 這幾年持續邀請 Daniel 來授課開始,而這段期間燃起了不少人,其中關鍵我想是燒到了坑王 Yves 大大,Yves先是在他們公司推坑,然後獨坑坑不如眾坑坑,於是發起了許多團坑課程活動,於是 2016年 就成了大挖坑時代,有更多的活動,更多的講座,更多跨領域的學習對象,更多的推薦書,如同星火燎原般展開,因為火燒的太大了,更把一堆大大都坑殺串連在一起。

身為被坑殺的對象,一方面被坑的很爽,一方面又被坑的痛痛的癢癢的 (這啥形容詞...=_=)
所以就突發奇想,何不如拾人牙慧一下,把這些大大的書單都收集起來追蹤。

2017 年讓我們跟著這幾位推坑王大大來讀書吧,我會持續follow 各位大大的坑的~~XD

Daniel:



Yves大大

威廉大大

Richard大大

91大大

這邊的書單太恐怖了...需要消化一下~:P


另外值得一提的,91大大的 個人書單Kanban 更是值得學習,透過Trello 來管理看書進度,我也試著建立了幾本(但是發現書太多了...XDrz...)


至於我自己呢?去年最推的還是鳳凰計畫,可以參考我之前的文章鳳凰項目書摘,然後目前正在緩慢著看著相同作者的另一本書:Leading the Transformation

2017年1月2日 星期一

新年新目標 Udemy 2017 年初特價活動



新的一年開始不是就要互相推坑嗎~~~

根據萬維剛的菁英日課提到,2015年統計最常許的新年希望分別是:
1. 減肥
2. 時間管理
3. 存錢

但是能持續新年希望目標的人,第一週剩下75%,一年後剩下10%,所以要怎麼能讓新年計畫持續呢?就是要訂出一個會讓自己有點痛,但是又可行的學習計劃,並且徹底利用零碎時間。

什麼叫做有點痛?就是要花錢去學習,雖然網路上免費的資訊很多,但是你必須花時間搜尋和比較,甚至會看到錯誤的資訊,不如先找幫你整理好的資訊,直接找高手學習,等到學到一定程度在考慮自己收集資料。

之所以選擇Udemy就是他有許多整理好的入門課程,可以有效降低學習門檻,又可以學到業界真實的practice。第二就是每個章節都是一段小影片,你只要有時間可以隨時可以來一小段,甚至可以通勤透過手機觀看。

首先可以先參考這個: Learning How to Learn From Video Courses


趁著年初還有特價(不過似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一堆特價...XDD),來選一些不錯的課程吧。

========> 由此連結進去找尋所有300元特價課程 <============

下面是我整理一些我自己有買,或是覺得想買的課程:


商管類:


技術類:



通通300元~~~接下來就是要找人互相督促把課程看完~XDrz...
如果有覺得不錯的也請推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