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8日 星期五

你不是一張張 JIRA ticket - 為自己寫下真正的成績單


 

不管是當主管得時候,或是當教練的時候,總是會看到每到年終績效季或換工作求職時,人們才開始臨時抱佛腳地翻信件、看 JIRA、回想這一年做了什麼,好像要交一份作文比賽作品;也有人覺得反正老闆應該都知道、不差這一份報告。每次聽到這些想法我都覺得:哎呀,你真的這樣想就是在浪費時間啊….
但真正該問的是:你是否為自己認真地寫下過一份屬於自己的「成績單」?

績效考核不是給老闆的,是給自己的覺察練習

我們常把「年度回顧」、「績效填報」當成交差的義務,而忽略了它背後真正的價值 —— 自我整理與成長軌跡的追蹤。雖然當主管時我都會苦口婆心的問,如果我明天要 promote 你,在 calibration meeting 上你有什麼素材讓我幫你 defence? 看起來很功利,但是其實背後的用意是想協助促進反思,如果沒有老闆要求,許多人都會覺得每天都忙死了哪有空整理這些東西。
要知道日記、工作日誌、週報,這些看似零碎的文字,其實都是我們為自己留下的 breadcrumbs,幫助我們在迷失方向時回頭看清自己走過的路。

趁著每次回顧,不妨問問自己:

  • 這一年我為自己設定了哪些目標?完成了多少?為什麼沒完成的又是什麼原因?

  • 哪些技能我真正學會了?是否實際用在工作上、為團隊創造價值?

  • 遇到哪些挫折?我怎麼面對與修正?

  • 哪些時刻,我感受到自我價值?哪些時刻,則讓我懷疑自己?

  • 接下來,我渴望成為怎樣的自己?需要補足哪些能力?

  • 這不只是為了面試或升遷,更是讓你在人生的長路中不斷微調方向的內在羅盤。

你不是 JIRA 上的一行紀錄,而是一個有思考、有情緒、有選擇的專業人

一張張被 resolve 的 JIRA ticket,固然是任務完成的證據,但無法呈現你真正的成長與價值。

  • 你處理過最複雜的 Feature or Bug 是什麼?你是怎麼理解問題、設計解法、與團隊協作?

  • 當同事之間溝通不順,你是選擇逃避還是對話?

  • 當時間與資源有限,你如何做決策並勇敢承擔後果?

這些都是履歷上看不到、卻會在面試中被問到的「心路歷程」。你的價值,並不只是產出多少功能或修了多少 bug,而是你如何面對複雜的問題、如何讓團隊變得更好、如何讓自己不斷進化。


年資會過去,能力才會留下:技能樹的升級,需要你主動選擇路線


難怪現在轉生異世界的漫畫那麼紅,大家都渴望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能力系統,有清楚的修行體系和升級路線,但是面對真實世界的技能樹,沒人能告訴你今天的選擇會決定你三年後是變成萬用工具人,還是特化領域的職人。

你可以定期問自己:

  • 我的技能是在『深化』或『斜槓』還是只是「重複」?

  • 我是主動探索,還是等著被交付?

  • 我做的事,是能 scale 的?還是每次都得重來?

不要讓自己被時間推著走,要學會駕馭方向盤。

當工作不開心,我們如何和自己對話?


不是每一天都會充滿動力,也不是每個案子都會讓人感到成就。但這不代表我們只能抱怨或硬撐,這個議題變得越來越重要。在『無路之路』這本書裡有提到,人們努力當個『好員工』。成功讓客戶,顧客以及主管都滿意,還要能融入公司文化規範。可惜,公司眼裡的成功,未必就是對個人有利的是,久而久之,就會出現斷裂感。德國有篇研究,職業倦怠就是這樣產生的,於是你開始對工作環境和同事質疑,然後變得麻木,而且開始對工作無感。

  • 你怎麼照顧自己的情緒與動力?

  • 是透過 journaling、教練對話、運動?還是跟夥伴聊一場深夜的天?

  • 你有沒有定期 reset 自己的意義感?

真正厲害的人,不是永遠不累,而是知道如何修復自己再出發。


你的履歷,堆疊的是「你選擇怎麼過每一天」


很多人以為履歷只是格式與關鍵字的堆砌,但真正吸引人的履歷,其實來自於你對自己的深刻理解。你今天寫的週報、記錄的一次會議心得、處理的一場衝突,都可能成為未來面試時的「故事材料」。別等到要轉職時才慌張回想,而是讓這些故事,在你每一次回顧中自然浮現。

你想留給世界什麼樣的「成績單」?

哈佛教授 David Brooks 在『重啟人生』提出人生有兩種成績單:

  • 一種是履歷成績(résumé virtues)—— 你做了什麼,贏得了什麼,升到了什麼位子。

  • 另一種是追悼文美德(eulogy virtues)—— 別人會怎麼記得你這個人,你帶來怎樣的影響與溫度。

願我們都不只是追求 KPI,而是活出自己定義的意義與方向。
從記錄自己開始,為人生寫下真正的履歷。

不過身為技術宅,也許我們可以幫自己設計這樣的 Dashboard

人生履歷熱點圖 (Life Contribution Map

熱點圖區(上半部)

  • 模仿 GitHub 的綠色熱點格子風格。

  • 一格代表一天,顏色越深表示當天對人生的「投入」越深,例如深入反思、完成一個挑戰、幫助他人、學習新知等。

  • 星期(Mon, Wed, Fri)為縱軸,月份(Jan–Dec)為橫軸。

  • 熱點圖左下角有「Less ~ More」的圖例說明。

下方圓形雷達圖(人生貢獻分布圖)

類似 GitHub 的「Code Review」圖,用來顯示貢獻類型的分布:

  • Self-reflection(30%)- 每日書寫、反思、面對內在糾結。

  • Growth actions(25%)- 學習技能、挑戰新任務。

  • Emotional challenges(20%)- 面對情緒與低潮。

  • Relationship building(15%)- 維護人際、給予支持。

  • Career decisions(10%)- 對未來方向的重大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