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1年11月13日 星期六

一談就贏 - 跨文化的跨國團隊管理



一開始在圖書館借書時,還誤以為是系列叢書,但根本是同一本書,只是一本是增訂版改了中文書名,同樣的英文書名『The Culture Map』卻有兩個不同的中文書名?有沒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同樣是管理議題,問相同的問題,只不過因為國情和文化的不同,效果和反應就會差那麼多?明明面對的都是工程師,不是說工程師都是靠邏輯和程式在溝通的嘛?明明都說 ok 好了,怎麼台灣工程師跟國外工程師得到的結果卻不一樣?



這也是為什麼我會需要來上這門課的原因,不過這次課程其實包含兩大主軸:外派人員的準備和跨文化的管理策略,說實在要在一天內解決這兩大議題真的是很大的挑戰,所以很多東西都只能點到為止。

外派人員的準備


做任何事前都要先問 why & what,所以不管是想要外派或被外派前,每個人都應該先思考以下問題:
  • 為什麼想外派?不同的動機可能就會有不同的結果....
    • 看不到未來?
    • 想嘗試不一樣的工作?
    • 賺錢速度更快?
    • 體驗國外生活
  • 外派的優點有什麼?
  • 外派可能會遇到什麼問題?該如何處理?

外派和創業有點像,都是個獨特的機會點,讓你「有機會」能跨到不同的 level ,不過終究是是機會,是個充分條件不是必要條件。但是當你選擇這個機會點,也必須考慮你要付出的代價,首當其衝的就是家庭...

所以盡量讓我們成為能主動選擇的人,是自己充分考慮後接受挑戰的人,而不是迫於無奈下接受走向創業或外派,人生總是可以選擇,接受現況也是種選擇,選擇不選擇也是一種選擇 (咦


當 Why & What 都釐清之後才需要考慮 How ?


當考慮清楚後,不管是公司和個人都需要做好準備,收集清報擬定策略。


也許有些人會想,外派離我好遠喔,搞不好我一輩子都不會有外派的機會,但是接下來的跨文化(溝通)管理議題就是更加通用的,因為身為世界村的一份子,台灣又以出口為導向,只要跟國外有業務往來,有非常大的機會就會遇到跨文化溝通的議題。而身為網路無國界的工程師,又有更多的機會可以接觸外國人,像是參加 confercen 負責聯絡和接待海外講者,參與 open source 專案需要跟各國人士溝通與討論...等。

跨文化管理策略


上完課就會發現,Alex 主要是依據『文化地圖』這本書的內容為主軸讓我們理解,透過八個面相文化的量表(the eight-scale model)能讓我們更具體的體會各文化的差異,不過我覺得這可以當做很好的參考資料,但使用上仍須注意,畢竟這也是統計出來的某種刻板印象,重點還是我們必須對人保持尊重與好奇心,小心的觀察和驗證是否符合。

而這吧項刻度中的任一項,都代表一個經理人必須了解的關鍵文化領域,從刻度表的一個極端到反向的另一邊,呈現出文化的多樣變化:

  • 溝通:低情境 vs 高情境 (溝通中是否含有大量 contex )
  • 評估: 直接否定回應 vs 間接否定回應
  • 說服:原理優先 vs 應用優先
  • 領導:平權式 vs 階級式
  • 決策:共識 vs 由上而下
  • 信任:任務導向 vs 關係導向
  • 歧異:對峙 vs 避免對峙
  • 時程:線性時間 vs 彈性時間



光是這張圖就可以凸顯我現在所面臨的困難,在以前我可能只會用二分法台灣人跟歐美人士,然而歐洲跟美國就有天壤之別,像我現在一個美國同事就常說,我米國人不懂他們歐洲人在想啥。而歐洲的每個國家的特性又更是多元,如果都用同樣的思維在溝通,下場就會非常淒慘,最明顯的感受就是每次的會議,『荷蘭』來的問題都是直指核心的猛戳,如果沒有做好心理建設,可能就會覺得對方怎麼一直在找碴,其實這就是他們實事求是的態度。另外一個明顯的例子荷蘭人特別愛共識制(Consensual),就連組織型態都是呈現一種互相討論和互相牽制的糾纏狀態,跟我們常見的階層制有的很大的差異。


有了這些參考依據,我覺得就跟做任何人格測驗一樣,讓我們保持對於不同文化的敏感度,並且協助我們了解彼此的差異,並且盡可能用對方能理解的方式來溝通。


更多文化地圖的資料可以參考以下影片:




AMTU 管理運作四部曲

當了解差異後,最終還是要落實到管理實務,Alex 幫我們簡單的四個步驟:

  • Focus on ALL     (放大議題,以大局觀來看)
  • Focus on ME       (身為主管的我怎麼想?我的個人感受)
  • Focus on THEM  (照顧你的意見和你的情緒,詢問你的想法) 
  • Focus on US          ( 我們是一個團隊,我們可以一起怎麼做?)

很簡單齁?就像 Alex 所說這是一門輕鬆簡單的課(大誤,套到跨文化的八大指標後,這根本是 4x8 的大挑戰!!試想想...

ALL     這是哪個國家的公司  (比如說荷蘭?)
ME       我是哪個國家的人,我習慣的溝通模式 (台灣?)
THEM  聽的人又是哪一個國家的人?(波蘭?印度?美國...)
US.        綜合起來,我們團隊有哪些人?


明年的今天再來回顧一下我是否學會並且應用得宜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