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9日 星期六

Un-Bundling Business Models!What business are you really in?


Business Model Generation [簡中版] [英文版]第二張主要在講述各種Business Model 的Pattern,第一個Pattern 就是Un-Bundling Business Models,這章開宗明義說明Business Model主要就分成三種類型:
  • Product Innovation (產品創新)
  •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客戶關係管理)
  • Infrastructure Management (基礎設施管理)
而這三種模式都有不同的Economic (經濟模式),competitive (競爭模式),與Culture(企業文化),雖說在許多企業這三種模式可能都會同時共存,但是理想上還是應該適度的un-Bunding(鬆綁或是拆分?),不然只會讓企業內部產生許多衝突與矛盾的地方。 


Product Innovation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Infrastructure  
Management
RoleConceive of attractive new products and services and commercialize themIdentify, attract and build relationship with customersBuild and management facilities for high volumes,respective operational tasks.
Economics
Early market entry enables charging premium prices and acquiring large market share; 
speed is key.
High cost of customer acquisition makes it imperative to gain large wallet share; 
economies of scope are key
High fixed costs make large volumes essential to achieve low unit costs;
economies of scale are key
CultureBattle for talent; 
low barriers to entry; 
many small players thrive
Battle for scope; 
rapid consolidation; 
a few big players dominate
Battle for scale; 
rapid consolidation;
a few big players dominate
CompetitionEmployee centered; 
coddling the creative stars
Highly service oriented; 
customer-comes-first mentality
Cost focused; 
stresses standardization, 
predictability, 
and efficiency

Source: Hagel and Singer, 1999.[pdf]

然後,書上就以蘇黎士銀行,以及某大型電信公司為例,利用 Business Model Canvas來解說這些巨型企業,為什麼在內部充滿了衝突與矛盾,到最後怎麼因為拆分開來,而產生了不同的局面。如果單是用文字描述,可能還很難理解,但是透過 Business Model Canvas以及用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的類型,就可以很清楚了解這其中的問題。

Source: Business Model Generation P61

看到這邊其實就給我很大的啟發,也讓我嘗試想要以此來闡釋我以前觀察到但是無法解釋的現象,一直以來透過觀察國外的一些軟體公司(尤其是以Open source 起家的),我一直在思考,是什麼樣的文化和價值觀,可以讓一間只賣某個Component (核心元件)的小公司得以存活?是因為他們Business Model 定位很明確屬於Product Innovation?還是因為西方文化認為軟體的創造是有價值的?我願意花錢去買別人提供的技術和軟體來補我的不足,我願意把某些我雖然可以做,但是應該不屬於我核心價值的部份切分出去向外採購,自然而然就會產生軟體"產業",與"產業鏈",雖然還是有競爭,但是最後受惠的通常是消費者和顧客。

同樣都是創業,可是定義上可能卻差很多,一種是發現市場上有個需求的缺口,或是市場需要但是自己所在的公司因為商業考量無法提供這樣的價值與服務,所以會跳出來創業,另一種就是單純的想自己當老闆 (格局不同,結局自然會不同)

所以我看到的是中西方大不同 (也許我也只是看到表象,也歡迎糾正指教),在西方社會是專業分工,把一個大公司不同的價值拆解出來,然後相互依靠,去取得自己不足的地方,也可以更專注在自己核心價值的地方,所以外包服務才那麼盛行 (你也可以說是為了Cost down,但是他們知道該保留什麼屬於自己的核心價值)

但是反觀東方,或者就直接說台灣好了,我看到的創業是大家誰也不服誰,誰也不信任誰,中小企業林立,但都只是把大公司的形狀,拆解成許多小的個體,但是本質與思維是不變得,沒有專業分工,沒有互相支援,只是有錢大家一起搶,所以才會被說是一盤散沙,然後最後都是殺成一片紅海。

其實在製造業(也可以說以生產硬體導向的高科技業) 或許還是看的到所謂的專業分工,與上下游供應練得整合的現象,但是仔細思考與深入探究,真的是這樣嘛?

樂觀的角度來看,或許可以說這幾年台灣企業家還是有在積極努力的想要轉型,以及學習國外經營管理的技巧,知道怎樣做對台灣或是對企業最好,不過以悲觀的角度會不會這只是因為在資本密集的高門檻下不得不因應的策略?抑或是因為酬庸與權力分配的關係,才會不得不拆分出子公司?是因?是果?抑或許只是美麗的巧合。

所以回到軟體業,相對起來資本密集度低,只要有一個人一台電腦就可以開工創業,所以更是亂象叢生,這也是到現在台灣軟體業還是死氣沈沈哀鴻遍野 (好啦大家也是可以把責任推給市場小,或是推給政府~)

其實也不用那麼悲觀~(都是你自己在悲觀的...囧rz..) 就像最近看到的appworks的Mr. Jamie,無私的在網路上分享一些東西(不管是宣傳或是教育),然後最近台灣也有越來越多的講座與創業者聚會,只希望大家是真的可以互相幫忙,產生出價值鏈和供應鏈,為台灣的將來創造不一樣的未來。

(這一切都是小時候作文教育遺毒啊!只是寫個blog 沒事結尾都要搞扯到台灣未來嘛?XD)


[Update] 延伸閱讀:Unbundling Your Businesses / Marcos Nähr
Unbundling will increasingly become a pre-requisite for creating scalable growth platforms
這其實就是軟體設計的Loose coupling 概念吧~:P

沒有留言 :